一转眼旅游普查工作的外业工作已经结束了,由于是第一次接触这种类型的工作,我和部门同事们都可谓是“摸石头过河”,现在回想起来,从搜集资料、联系各社区、村委会或景区管理人员到各旅游普查资源点的调查再到后期的资料整理,还真是收获颇多,感受颇深,更是了解到了在日常旅游中所不会注意到的那些景点背后的故事。
旅普过程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景点很多,其中就有位于贵阳市南明区图云关的森林公园,原名为贵州省林科院实验林场,1960年4月,周恩来总理来黔视察时,以其林木葱郁,树种繁多,景致壮观,提议将林场改建为森林公园,以供游人观览,丰富人民文化精神生活。因此,1961年辟为森林公园。由于它林木种类众多,成林时间久,面积广袤,泉水潺潺,珍禽出没,蝉鸣鸟语,芳草馨香而被誉为“贵阳八景之一”,并跻冠于全国城市森林公园之首。贵阳市森林公园于一九九九年被列为“中国名园”,早就听说过该森林公园大名,不过之前因为各种原因没能来,这次借旅游普查的机会算是好好欣赏了一番。
记得当时,我们旅普组一行人从贵阳森林公园的东门进入,一进门就感觉有一种大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空气清新之极,走在其中人不禁感到心矿神怡。所经过之处被一片片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所笼罩,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油然而生。随后在公园管理人员的带领下,更是领略了森林公园的独特之美。有树干粗约五位成人才能合抱起的许愿香樟树,有高约20余米枝繁叶茂的银杏树,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珙桐以及松、杉、樟、柚、栎、檀、杏等珍贵树上千种,让人目不遐接,沉醉在这优美的风景中。
当然,除了优美的自然风景外,森林公园中还有诸多的人文景观。贵阳市森林公园又称图云关森林公园,因图云关旧址位于此而得名。图云关,旧称:“新天关”或“图宁关”,俗呼“油榨关” ,位于贵阳东南五里的险要驿道上,即今森林公园北大门处。向义《贵山联语》云:“图云关在城南十里,本名图宁,避清帝讳,改今名。” 旧时的图云关,为扼城要隘,高踞城南群山之巅,地势险要,扼守此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之势。关上奇石崔嵬,玲珑百态,树木葱茏,凉风习习。此处为驿道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和游览地,也是迎送官员、送别亲友的地方。不少文人雅士唱和咏赞颇多。 清代文人周起渭、洪亮吉、查慎行、舒位、莫友芝、杨鸿勋等均有诗流传。周起渭《王子喜中丞建图宁关落成为赋二律》(录一) “玲珑万石破孱颜,设险探奇共此关。六诏岚烟飞鸟外,三湘云树夕阳间。岩疆不觉征人苦,平世真教胜地闲。见说双星临益部,时时立马为看山。”洪亮吉诗云:“一石横绝天,一石横塞地。盘空两巨石,缺处复锋利。虽营置营讯,劣仅入只骑。前经绝壁下,转觉人马细。东南初破曙,一缕入云气。太息鸟抚巢,吾刑愿同寄。”对图云关之雄奇险要赞叹不已。而在“纪思”、“可憩”二亭石柱上镌有两联,一为清贵州巡抚林肇元题:“今古不凡人,当矢丹心同捧日;往来无限路,又从黔地过图云。”一为清人陈文政题:“一亭俯览群山, 吃紧关头,须要看清岔路;两脚不离大道,站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既通俗易懂,又富有哲理,激人奋进。关上旧有“荩忠楼”、关帝庙等古迹,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纪思”、“可憩”二亭在民国17年(1928年)创修贵南公路的时候被拆,楹联亦被毁。今图云关旧址岩壁上,“黔南首关”和赵德昌《新修图云关·荩忠楼记》等六块摩崖石刻保存完好,并清晰可辨。图云关是黔南首关,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民国时期,薛岳的部队驻防于图云关,在图云关上修建了中山公园,并在岩石上刻制了孙中山先生半身浮雕像“总理遗像”作纪念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由多个国家医生组成的国际援华医疗队也以图云关作为基地。他们救死扶伤,为中国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抗战期间国际援华医疗队的外籍医生们工作过的地方位于贵阳市南明区图云关森林公园主干道南侧的山岭之上,于2013年四月由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及贵阳市委员会在此立碑以纪念这些医疗工作者“救死扶伤、博爱恤兵”的精神。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图云关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渐消失,但遗存下来的部分摩崖石刻和一些文人雅士的诗文,无不打上历史的烙印,领略过之后,昔日的旧貌仿佛就在眼前。
由于森林公园可供记录的信息较多,我们整整在里面普查了一天才结束,后来在大家相互交流过程中才发现大家都获益匪浅,感慨颇多,都深深的被森林公园的美景和背后那深厚的人文历史所吸引,也更为我们能将这种,还有更多优良的旅游资源呈现给大家而感到由衷的自豪。